考前利用网络传播或散布有所谓的试题及答案,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即可拿到。其实在高考前国家各级招生管理部门对试题的印刷及安全保密都是按照严密的程序进行的,根本不可能有试题及答案泄密的情况发生;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布有所谓的“内部招生指标”或“计划外招生指标”,其实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所有计划均由国家教育部及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严格编制、审批和执行,并全部向社会公布,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招生指标”或“计划外招生指标”;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布经篡改或断章取义的国家招生录取政策,混淆视听。这些行为严重干扰了国家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有的已构成犯罪。
二是仿冒或仿制国家及各省招生管理部门的 。国家及各省招生管理部门都有 ,用来进行发布各种招生录取政策、采集考生报名信息、公布考试成绩、考生志愿填报及录取过程中的志愿征报等工作。不法分子将自己开设的网站设计制作成与政府 的外形或域名相似、内容及功能相仿的页面,或非法链接到 的页面来误导考生,用以获得个人利益。今年湖北省招办就有假冒高考志愿填报网站,造成很多考生填报志愿不成功的案例。
三是利用网络窃取或篡改考生电子信息。比如,2008年时,湖北个别高校的
计算机系统受到“ ”侵袭,被恶意窃取和篡改录取信息,造成了很多考生受不法分子的蛊惑,交纳了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所谓“手续费”。
这些
计算机网络诈骗行为除具有传统 罪以非法获得个人利益为目的外,都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以互联网服务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接入、网站或空间租赁为手段,建立自己的网站,盗用、篡改、仿冒、仿制 外形、内容、功能等,以达到欺骗目的。在互联网领域的监管机制及技术手段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鉴别难度大,危害性更大。
三、上当受骗原因分析与辨别和预防办法
尽管不法分子的网络骗术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很多考生及家长上当受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国家招生录取有关政策不了解或持怀疑态度,抱着侥幸的心理轻信不法分子利用网站散布的虚假信息。
二是缺乏基本的计算机及网络常识,不注意自己上网环境的安全性,上网操作不当,被不法分子、不法网站恶意利用。
鉴于以上情况,考生及家长在预防高考招生录取网络诈骗时,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坚信国家及各省招生考试机构的高考招生录取工作的严肃性、严密性和“阳光高考”的公正性,不要轻信不法网站传播的与国家政策相悖的谣言。
二是在查看各种招生录取政策及信息时,要登陆国家及各省招生考试主管部门公布的 ,牢记相应的网址,在网络浏览器中直接输入网址,尽可能少使用网络上提供的搜索引擎搜索;在选择上网环境时,要注意检查所使用的上网计算机的安全性是否可靠,是否有系统漏洞、病毒等;在进入相应的 进行信息查询或信息登记时,注意按照相应的使用说明正确操作,在进行有关信息登记后,一定要退出系统,不要委托他人进行网上的信息查询或信息登记操作,以免造成自己的信息被窃取的现象发生。
三是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采取多种措施,方便考生查询相关信息。考生可通过山西 (www.sxkszx.cn)查询招生录取公告、院校招生计划、高考成绩、录取信息,进行志愿征报;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搭建专用网络,编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